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
1.土壤肥力的研究
土壤肥力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土壤发育过程,使其朝着可持续高产优质方向发展是可持续农业的根本措施。应及早开展有关不同生态系统(如水田生态系统、旱地生态系统)下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及定向培育的研究,阐明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形态与转化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不同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提高循环效率的措施,化肥养分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2.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由于土壤条件及施肥习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农田氮肥利用率仅在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20%。而田间小区证明,我国部分地区氮肥利用率可达到50%~70%。因此,大面积提高氮肥利用率尚有很大潜力,其他肥料利用率的提高也有相当大的潜力。这就需要我们重点研究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各种新技术,包括物理及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先进的节肥农艺技术等。
3.高产作物营养特性与高效施肥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高产作物的营养特点与养分吸收运转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各种作物高效施肥技术。我们也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运用相关领域最新科学技术组合形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的高产高效的施肥技术。
4.植物营养基因型差异硏究
与生物工程技术交叉,进行植物营养遗传的研究,尤其是在选育耐养分胁迫及耐逆境土壤的优良品种上开展工作,从植物遗传育种角度改良植物营养性状,用生物学途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土壤—植物营养问题。
5.植物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土壤—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水分、养分向根的迁移、转化和有效性,有益和有害生物的繁殖与活性,以及污染物的聚积与降解。深入开展根际微生态学研究,将会揭示植物根系与土壤作用的机理。
6.植物养分和水分交互作用研究
土壤水分既影响到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和运移,又影响着植物吸收养分与利用养分的状况,而养分又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形态与伸长而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情况。因此,通常情况下,水肥对土壤与植物的交互作用是农业生产中最明显和最重要的过程,应该在以前水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水分生理与养分生理的交互作用机理研究,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
7.设施农业条件下的植物营养特性的研究
设施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我国很多城镇市郊已大量出现了大棚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设施农业中,往往引进了当代高新技术,可将物理与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无土或少土栽培技术与先进的施肥技术集成起来,形成设施农业的高新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尚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总之,土壤肥料在未来可持续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土壤肥料的研究,土壤肥力测量,土壤分析检测,有机肥土壤改良,抗盐碱有机肥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